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15
邱海文
史念海(1912~2001),山西平陸人,著名歷史學家、中國歷史地理學創建者之一,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。1936年,史念海從北平輔仁大學畢業。之后,史念海經歷多次輾轉,于1954年調至陜西師范大學,歷任歷史系主任、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、唐史研究所所長、學校副校長,曾任全國人大代表、全國政協委員、民進陜西省主委、中國唐史學會名譽會長、中國古都學會會長等職務。
史念海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創建者之一,曾倡導發揮歷史地理學有用于世的作用?!坝杏糜谑馈闭鞘纺詈V螌W的特色。在學術研究中關注現實,對學科自身的發展,對更好地總結歷史經驗、揭示歷史規律、把握歷史趨勢都有重要意義。據史念?;貞?,他在輔仁大學讀書時屬意于乾嘉之學,他的畢業論文就是《錢大昕先生之史學》,這篇文章受到陳垣的贊賞??梢?,史念海此時更傾向于乾嘉式的學術研究,而對現實問題則較少關注。
史念海大學畢業后加入禹貢學會。他受顧頡剛委托,參與撰寫了《中國疆域沿革史》,與禹貢學會的宗旨一樣,該書也是為了喚起人們對疆域的重視而作??谷諔馉幍钠D難形勢和師友的影響促使史念海的思想發生了變化。此時的他已不再滿足于乾嘉學風,開始思考如何將其所學應用于抗戰救亡。史念海在《我研習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過程》一文中說:“我大學畢業不久,抗日戰爭開始。面對這樣嚴酷的戰爭局面,山河破碎,國亡無日。這門學科對當前局勢究竟有何作用?這使我感到迷惘?!笔纺詈UJ為,國家危亡之際,應該學以致用,對局勢有所裨益,而不能像乾嘉學人那樣為避世而研學。
關注時政熱心學術
據王京陽所編《史念海學術年表》,七七事變之后,史念?;氐缴轿髌疥?,后來日軍侵入平陸,西遷蘭州。他在大后方繼續關注抗戰形勢,積極投身各種研究時局的學術組織,撰寫政論文章為抗戰建言獻策,同時還繼續從事學術研究。
史念海參加了各種研究抗戰問題的學術組織。1938年,他加入熊德元在蘭州發起的西北研究社,后擔任該社文書。西北研究社的宗旨是促進西北開發以支持抗戰,史念海受該社影響開始研究時局問題。
史念海還參與籌備中國邊疆學會。他于1939年11月接到顧頡剛的信,受邀參加在成都成立的中國邊疆學會。之后,史念海任察哈爾蒙旗公署特派員秘書。該公署駐于榆林。他于1940年2月到達榆林,不久就在公署特派員馬鶴天的支持下籌備中國邊疆學會。1940年6月8日的《邊疆通訊報》報道稱:“榆林文化界聞人史念海、楊令德、黎圣倫等,近特發起組織中國邊疆學會。發起以來得到各方贊助?!敝袊吔畬W會于1940年8月正式成立,由馬鶴天擔任理事長。與此同時,趙守鈺在重慶,顧頡剛在成都,分別成立了中國邊疆學會。這3個學會名稱相同、宗旨相同,所以在1941年6月正式合并。
1940年秋至1941年,史念海來到西安,加入西北文化學社,并擔任其主辦的刊物《西北資源》編輯。在此期間,史念海還替陜西邊疆學會印制了兩期學會刊物《邊疆》?!段鞅辟Y源》和《邊疆》都專門刊發西北地區政治、經濟等方面的文章,以助力于抗戰。
史念海在這期間發表了很多政論文章。在戰事激烈的1938年~1939年,史念海在《西北縱橫》上發表《西北的宗教與民族問題》《保衛大西北的外圍地理形勢》《推進大西北的義務教育》《發展西北交通與建設西北農村》等有關開發西北、鞏固后方的文章。史念海在擔任《西北資源》編輯時,發表《敵寇套取法幣之檢討》《現階段西北游資之形成及其利用》等文章。受抗戰的影響,史念海開始研究時政,體現了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。
史念海發表了《晉永嘉之亂后中原流人及江左居民》《關中水利與西北盛衰之史的研究》等文章,這些歷史論文有很強的現實關懷。如他在論述完歷史時期關中水利發展狀況后,說:“將來的進展,總可使關中在農業上自給自足,不再抑求外來的漕運,說不定還要以其剩余的食糧輸至其他地方,拿漢初和秦時的往事觀察,這種推測總可以實現的?!痹谶@里,史念海除了研究關中水利的歷史變遷之外,還提出依據歷史經驗,恢復秦漢關中水利之盛。將歷史與現實結合正是史念海的特色。
1941年10月,史念海在顧頡剛的推薦下到重慶“國立編譯館”工作,在此期間他寫了《中國的運河》。史念海在1985年該書重印時說:“當時主要思考兩方面,一是要實現從沿革地理學向歷史地理學的突破,二是我逐漸體會到像歷史地理學這樣一門學科,不僅應該為世所用,而且還應該爭取能夠應用到更多的方面?!彼芯窟\河,一方面是為了突破沿革地理學的范圍,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對以后的運河建設提供借鑒。
總之,史念海從抗戰開始反思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對時局的作用,并且身體力行研究現實問題,參加各種學術組織,并結合現實問題開展學術研究。這些都體現了他“有用于世”的理念。
關注黃土高原環境問題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史念海開始關注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。如20世紀50年代,他通過《人民日報》了解到,我國通過出口絲綢和絲織品獲得了大量外匯,為此他撰寫了《黃河流域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》等文章,意在恢復歷史時期的黃河地區的桑蠶業,促進經濟發展。這是史念?!坝杏糜谑馈睂W術理念的繼續。
史念海在20世紀70年開始研究黃土高原環境變遷,有力地促進歷史自然地理研究。與此同時,他還對治理黃土高原提出自己的見解,相繼發表《黃土高原的歷史變遷與當前的治理方針》(1979年)、《論歷史時期黃土高原生態平衡的失調及其影響》(1982年)、《改革黃土高原廣種薄收的經營方式》(1997年)等文章。這些文章都是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分析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,并提出相應的對策,這些建議對黃土高原的治理發揮了很大作用。此時,史念海在“有用于世”方面的思考已經不限于社會和人文方面,他開始考慮歷史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所呈現出來的規律,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這種規律,得以更好地開發自然。史念海的學術研究不斷取得進展,在這個過程中他一直堅持“有用于世”的理念,在各個階段都在用自己的學術去分析、解決現實問題。
史念?!坝杏糜谑馈钡睦砟顚λ膶W術研究也有促進作用。如他對桑蠶業的關注促使他研究歷史上黃河流域絲織業的變遷。他在20世紀70年代編寫《陜西軍事歷史地理》時進行了廣泛的實地考察,這對他研究黃土高原環境變遷有很大幫助,同時形成了他實地考察與文獻結合的研究方法。
史念海說:“一門學科如果不能為世所用,那它是否能夠長期存在下去,就成了問題了。歷史上曾經有過若干絕學,最后終于泯滅無聞。淪為絕學各有其原因,不能為世所用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?!蔽覀兂Uf要學習“無用”之學,這里說的“無用”應該是那些沒有直接用處但對啟迪人的思維有很大的作用,或者暫時看不到用處,長遠來看作用極大的學問。從根本上說這些學問都是有用的,而真正的無用的學術是難以流傳的。歷史地理學這樣一門注重實際的學問,更應該有用于世,才能發揚光大。
(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)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