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運城日報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15
1.華胥
華胥氏是中華圣母,生活在距今7000年前運城市永濟一帶?!渡胶=洝吩唬骸叭A胥履大人跡,于雷澤而生伏羲……雷神在吳西”。中華文化促進會在《運城(河東)上古歷史文化綱要》指出:此處吳通虞,虞即平陸一帶虞國。故雷澤應在芮城、永濟一帶。
2.伏羲
伏羲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,三皇之一,生活在距今7000年前。他發明創造八卦,結繩為網,用來捕鳥打獵,教會人們漁獵。古籍《考古要錄》:“河中風陵,或疑為古伏羲冢,以庖皇為風姓故”。
3.女媧
女媧,補天造人,制樂立媒,三皇之一,生活在距今7000年前。女媧是伏羲妹,自幼與華胥氏、伏羲生活在黃河流域。今運城芮城縣風陵渡有女媧陵墓,自古運城就流傳女媧補天的傳說故事。
4.后土
土地崇拜始于原始社會,相傳黃帝掃地為壇祭祀后土。到了周代,皇天與后土并稱。漢武帝在汾陰(今運城萬榮縣)重建后土祠,祭祀后土。歷代延續在此祭祀后土。
5.黃帝
黃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,五帝之一,軒轅氏,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。黃帝與蚩尤在運城展開大戰(史稱阪泉之戰,或涿鹿之戰),爭奪鹽池控制權?!犊鬃尤洝吩唬骸包S帝殺之(蚩尤)于中冀,蚩尤肢體身首異處,而其血化為鹵,則解之鹽池也。因其尸解,故名其地為解”。
6.蚩尤
蚩尤是上古九黎部落首領,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的河東鹽池一帶,后被尊崇為華夏先祖之一?!对妭髋酝ā罚狐S帝“執蚩尤于中冀而誅之,身首異處”。今運城鹽湖區東郭鎮有蚩尤村。
7.嫘祖
嫘祖,黃帝元妃,西陵氏之女,她是我國最早養蠶繅絲的代表人物,以其始蠶,故又稱先蠶娘娘。運城市夏縣西陰村自古供奉“先蠶娘娘”廟,在附近的西陰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半個蠶繭化石。
8.風后
風后,伏羲后裔,上古時期黃帝的宰相,為黃帝統一中原作出了重要貢獻。風后造指南車,輔佐黃帝打敗蚩尤。風后死后,葬芮城縣風陵渡。風后故里(運城市鹽湖區解州社東村)有紀念他的廟宇——風圣廟。
9.唐堯
堯是陶唐氏部落首領,出生于運城絳縣堯寓村,他制定歷法,訪賢任能,傳賢不傳子,傳位給舜?!兜弁跏兰o》曰:“堯初都蒲坂,后遷平陽”。
10.虞舜
舜是有虞氏部落首領,承堯啟禹。史書記載,舜“都蒲坂,漁雷澤,耕歷山,作《南風歌》,卒于鳴條,以孝聞名天下”,被后世稱為“德圣孝祖”。今運城鹽湖區有舜帝陵。
11.大禹
夏后氏部落的首領。大禹率領人民治理洪水,禹鑿龍門,三過家門而不入,其獻身精神流傳千古。大禹建都安邑(今山西運城),劃定九州,勤政愛民,選賢任能,統一歷法,拒酒遠佞,堪稱千古賢君。
12.后稷
后稷任堯舜時代司農,周族始祖。名棄,母為有邰氏之女,名姜嫄。后稷被尊崇為我國的農業始祖,五谷之神。他教民稼穡于稷王山。
13.夏啟
啟是禹的兒子,禹去世后,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,又西征打敗有扈氏部落,建都安邑,建立和鞏固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。
14.夏桀
夏桀,姒姓,名履癸,夏朝末代君主,帝發子。統治期間,荒淫無度,暴虐無道。鳴條(安邑)之戰,夏桀兵敗被俘,放逐于南巢,夏朝覆亡。
15.關龍逄
關龍逄,夏桀時期大臣,他剛正不阿,性格剛烈,看到夏桀奢侈殘暴,就多次勸諫夏桀體恤百姓,施行善政。夏桀不聽,被用炮烙之刑殘害。今山西運城安邑北有關龍逄墓。
16.成湯
成湯,名履,商朝開國君主。成湯順應民意,率領軍隊在鳴條(安邑)打敗夏桀,滅夏而創建了商王朝。成湯在我市境內留下大量遺跡,今運城市東有湯里村、聞喜縣有湯王山(景山)。
17.巫咸
巫咸,鼓的發明者,祖居巫咸山(今夏縣東瑤臺山),與伊陟共同輔佐商王太戊,整飭政事,治國有績,商王朝中興功臣。
18.傅說
傅說,商王武丁相,山西平陸人,是中國第一個尊為圣的人。在中條山圣人澗,他發明了版筑技術,防范洪水,解民居所。商王武丁,求賢若渴,舉傅說為相,他輔佐武丁,發展生產,富國強兵,擴大疆土,安邦治國。
19.伯夷叔齊
伯夷、叔齊,傳說是商末孤竹國的兩位王子,孤竹君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君。孤竹君死后,叔齊讓位給伯夷,伯夷不受。二人到周國考察,周武王伐紂,二人攔馬諫阻。周武王滅商后,二人不愿食周粟,隱居于首陽山(今運城中條山西),不食周粟而死。
20.晉獻公
晉獻公(?—前651),姬姓,名詭諸,晉國曲沃(今運城聞喜縣)人。在位期間,盡滅曲沃桓叔、曲沃莊伯子孫,鞏固君位。奉行尊王政策,提高聲望;同時堅持攘夷政策,攻滅驪戎、耿國、霍國、魏國,擊敗狄戎。復采納荀息假道伐虢之計,消滅強敵虞國、虢國,擴張晉國版圖,史稱其“并國十七,服國三十八”。
21.介子推
介子推(?—前636),后人尊為介子,晉國(今運城夏縣)裴介村人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隱居“不言祿”之壯舉,深得世人懷念。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,并立廟祭祀,由此產生了“寒食節”。
22.晉文公
晉文公(前697—前628),姬姓,名重耳,晉國曲沃(今運城聞喜縣)人。晉文公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。在位期間任用狐偃、先軫、趙衰等人實行通商寬農、明賢良、賞功勞等政策,作三軍六卿,使晉國國力大增。對外聯秦齊伐曹攻衛、救宋服鄭,平定周室之亂。前632年,在城濮之戰,大敗楚軍,并召集諸國于踐土會盟,成為春秋霸主,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。
23.百里奚
百里奚(約前725—前621),名奚,字子明,號五羖大夫,虞國(今運城平陸縣)人。晉獻公假途伐虢后,滅亡了虞國,俘獲百里奚。百里奚逃離秦國,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,進入秦國成為大夫,人稱“五羖大夫”。主持秦國國政期間,他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,內修國政,外圖霸業,開地千里,稱霸西戎,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。
24.范蠡
范蠡(前536—前448),字少伯,楚人,晚年定居陶(今運城鹽湖區陶村)。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,興越滅吳,后隱去。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,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,三散家財,后定居運城陶村。
25.猗頓
猗頓,商業始祖。原是魯國的書生,聽到陶朱公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,于是前往陶(今運城市鹽湖區陶村)地“往而問術”,范蠡告訴他致富良策。猗頓在猗氏(今運城臨猗縣)王寮村,大畜牛羊,后又兼營鹽業,十年之間,成為與陶朱公齊名的巨富。
26.卜子夏
卜子夏(前507—前400),姒姓,名商,字子夏,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晉國溫邑人,長期在西河設教。前476年,受魏文侯的邀請,在西河(今運城河津市一帶)設教講學,長達55年。子夏是一位頗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,不再關注“克己復禮”,而是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。
27.魏文侯
魏文侯(前472—前396),魏氏,名斯,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。公元前403年,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。魏文侯任用西門豹、子夏、翟璜、魏成等人,富國強兵。禮賢下士,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、田子方、段干木等人,任用李悝、翟璜為相,樂羊、吳起等為將,使魏國迅速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。
28.段干木
段干木(約前475—前396),名克,封于段,魏國安邑人。魏文侯聽說段干木賢而有才,月夜登門拜請段干木,他遵從“不為臣不見諸侯”的古訓,越墻逃避。文侯求賢若渴,每過段干木家門,扶軾致敬,以示其誠,終于感動了段干木,得以相見。魏文侯開創河東歷史上輝煌的時代,這與段干木雄才大略輔政安邦密不可分。
29.李悝
李悝(前455—前395),又名李克,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,魏國安邑人。曾任魏文侯相,主持變法。經濟上推行“盡地力”和“善平糴”的政策,鼓勵農民精耕細作,增強產量,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,荒年以平價售出,以平糧價;政治上實行法治,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,獎勵有功國家的人,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。
30.西門豹
西門豹,戰國時期魏國安邑人。魏文侯時任鄴令,是著名的政治家、水利家,歷史治水名人。他初到鄴城(今河北臨漳縣一帶)時,人煙稀少,田地荒蕪,百業待興,于是趁河伯娶妻的機會,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。同時,他又率人勘測水源,發動百姓在開河挖渠,使大片田地成為良田,使鄴城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。
31.張儀
張儀(?—前309),魏國安邑張儀村人,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、外交家和謀略家。早年入于鬼谷子門下,學習縱橫之術,首創“連橫”的外交策略,游說六國入秦。得到秦惠文王賞識,封為相國,奉命出使游說各國,以“橫”破“縱”,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32.荀子
荀子(約前313—前238),名況,字卿,趙國人,祖籍古荀國(今運城新絳縣)席村人,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教育家。荀子主張“禮法并施”,提出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人定勝天的思想;提出性惡論,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,并強調學以致用;其思想集中反映在《荀子》一書中。荀子還整理傳承了《詩經》《尚書》等儒家典籍,為傳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作出巨大貢獻。
33.扁鵲
扁鵲,又名秦越人、春秋戰國時期名醫,今運城永濟市清華村有扁鵲墓及扁鵲廟。他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,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,在診斷、病理、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。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,稱他為“中國的醫圣”“古代醫學的奠基者”。
34.李冰
李冰,號稱陸海,戰國水利工程專家,河東(今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郊斜)人,蜀郡(今四川成都)太守。在任期間,李冰治水創建奇功。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,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,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。后世為紀念李冰父子,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。今運城解州鎮有李冰家廟。
35.司馬遷
司馬遷(前145—?),字子長,生于龍門,被后世尊稱為史圣。司馬遷二十八歲任太史令,繼承父業,著述歷史。他以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《史記》,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,是“二十四史”之首。
36.義姁
義姁,河東安邑人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,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。漢武帝時代,因醫術高超被召入宮,專為皇太后治病。是中國古代4位女名醫(西漢義姁、晉代鮑姑、宋代張小娘子、明代談允賢)之首。
37.關羽
關羽(160—220),字云長,本字長生,河東解縣常平村人,三國名將。208年關羽任襄陽太守、蕩寇將軍。劉備西定益州,使關羽鎮守荊州。219年,拜為前將軍,圍攻曹操將征南將軍曹仁于樊城,斬將軍龐德,威震華夏。關羽去世后,尊為“武圣”,與“文圣”孔子地位等同。
38.衛覬
衛覬(155—229),字伯覦,河東安邑人。三國時期政治家、文學家、書法家,晉朝太保衛瓘之父。少年早成,以才學著稱。負責鎮守關中,為曹操平定中原、底定關中做好準備。曹丕稱帝后,拜為尚書,封為陽吉亭侯,負責監修國史和諫議朝政。著有《魏官儀》等。
39.裴潛
裴潛(?—244),字文行,河東聞喜人。曹魏大臣,出身河東裴氏。曹操平定荊州時,裴潛歸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軍參謀,代郡太守。魏明帝時出任尚書、太尉軍師、大司農、尚書令、光祿大夫,晉封清陽亭侯。在任期間,使得“北邊大震,百姓歸心”。
40.毌丘儉
毌(guàn)丘儉(?—255),復姓毌丘,字仲恭,河東聞喜人,三國時期曹魏大將、文學家。他兩次出塞遠征,摧毀高句麗王國,征服朝鮮半島,加號左將軍,豫州刺史。東興之戰后,遷鎮東將軍、揚州都督,擊退了吳國太傅諸葛恪,加位鎮東大將軍。毌丘儉博聞多才,精于詩文,是魏晉之際的著名詩人。代表作有《承露盤賦》《承露盤銘》《答杜摯》《罪狀司馬師表》,合集有《文集》二卷,《紀》三卷等。
41.裴秀
裴秀(224—271),字季彥,河東聞喜人,裴潛子。魏晉時期名臣、地圖學家。出身“河東裴氏”。泰始三年(267年),升任司空。裴秀作《禹貢地域圖》,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。李約瑟稱他為“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”。為紀念他設立的“裴秀獎”,是中國地圖學界最高獎項。
42.衛瓘
衛瓘(220—291),字伯玉。河東安邑人。三國曹魏后期至西晉初年重臣、書法家。衛瓘出身官宦世家,年輕時仕官于曹魏,蜀漢亡后,與鐘會一道逮捕鄧艾;鐘會謀反時,又成功平息叛亂。成功化解北方邊境威脅。衛瓘善隸書及章草,不僅兼工各體,還能學古人之長,是頗有創意的書法家。
43.衛玠
衛玠(286—312),字叔寶,小字虎,河東郡安邑縣人,晉朝玄學家,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。衛玠是魏晉之際繼何晏、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談名士和玄學家,官至太子洗馬。永嘉四年(310年),遷移南方。永嘉六年(312年),衛玠去世,時年二十七歲,葬于南昌,后遷葬江寧。
44.郭璞
郭璞(276—324),字景純。河東郡聞喜縣人。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、訓詁學家、風水學家。郭璞自少博學多識,又隨河東郭公學習卜筮,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。他好古文、奇字,精天文、歷算、卜筮,長于賦文,尤以“游仙詩”名重當世。郭璞是中國風水學鼻祖,其所著《葬經》,對風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論述,是中國風水文化之宗。
45.衛鑠
衛鑠(272—349),即衛夫人,字茂漪,河東安邑人,晉代著名書法家,廷尉衛展之女。衛氏家族世代工書,嫁給汝陰太守李矩為妻,丈夫李矩擅長隸書。衛夫人師承鐘繇,妙傳其法。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,成為“書圣”王羲之的書法老師。流傳作品《筆陣圖》一卷。
46.裴松之
裴松之(372—451),字世期,河東聞喜人,東晉時期史學家,為《三國志注》的作者,與其子裴骃、曾孫裴子野“史學三裴”之稱。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東裴氏,八歲熟知《論語》《毛詩》,初仕東晉,歷任零陵內史、國子博士、冗從仆射、中書侍郎、司冀二州大中正,封爵西鄉侯。
47.裴俠
裴俠(?—559),字嵩和,河東解人。裴俠雖以門資解巾赴任,以至官達公卿之位,然而他官高不失其志,一生為政清廉,生活儉樸,克己愛民,所在州郡人民感其遺愛。舉秀才。歷官左中郎將、清河縣伯、行臺郎中、河北郡守、戶部中大夫、工部中大夫,晉爵為公,人稱“獨立使君”,以清嚴名。
48.薛道衡
薛道衡(535—604),字玄卿,河東汾陰人,為當時文壇領袖。薛道衡出身河東薛氏。隋朝建立后,拜內史侍郎、開府儀同三司。隋煬帝即位時,出為潘州刺史,遷司隸大夫。仁壽四年(604年),隋煬帝楊廣繼位,因上書隋煬帝,被迫自盡,天下冤之。著有文集七十卷,流行于世,今存《薛司隸集》一卷。
49.王通
王通(584—617),字仲淹,又稱文中子,隋河東龍門人。王通從小受家學熏陶,精習《五經》。他提出了“三教可一”的思想,為后世所重視。在哲學上此書提出以氣、形、識分別作為天、地、人的特點,含有唯物主義思想因素。代表作有《中說》《續六經》等。
50.姚暹(客籍)
姚暹,隋代人,隋大業中任水督監。在任期間,安邑城北永豐渠年久失修,岸裂堤決,泥濘塞道,每逢夏秋,洪水橫溢淹農田壞鹽池,為害不淺,民不聊生。姚暹上任后,體察民情,興修水利,復疏永豐渠。他夜以繼日,親自率民筑堤,終于導諸順渠歸道,遂消侵池壞鹽之患,并收灌田之利。后百姓得其利,念其恩,故改“永豐渠”為“姚暹渠”。
51.裴矩
裴矩(548—627),字弘大,河東聞喜人。隋唐時期政治家、外交家、戰略家、地理學家。隋朝建立后,授內史舍人、歷任民部侍郎、內史侍郎、尚書左丞、吏部侍郎,冊封聞喜縣公。武德四年(621年),歸降唐高祖,歷任殿中侍御史、太子詹事、檢校侍中,冊封安邑縣公,支持與西突厥統葉護可汗和親。玄武門之變后,奉命勸諭東宮兵馬深受唐太宗推崇。
52.裴寂
裴寂(570年—632),字玄真,蒲州桑泉人。唐朝開國功臣、宰相。出身河東裴氏。策劃晉陽起兵,授大將軍府長史,賜爵聞喜縣公。輔佐李淵攻破長安,授相府長史。唐朝建立后,拜右仆射,冊封魏國公。唐貞觀三年(629年),受到僧人法雅牽連,免官流放于靜州,討平山羌叛亂有功。貞觀六年,追贈工部尚書、相州刺史、魏國公。裴寂曾參與修撰《武德律》《武德式》《武德令》。
53.王績
王績(約589—644),字無功,號東皋子,絳州龍門人。隋大儒王通的弟弟。隋末舉孝廉,除秘書正字,出授六合縣丞。面對天下大亂,棄官還鄉。武德初年,待詔門下省。貞觀初年,因病去職,躬耕于東皋,自號“東皋子”。其個性簡傲,嗜酒,能飲五斗,自作《五斗先生傳》,撰《酒經》《酒譜》等。
54.薛元超
薛元超(623—685),本名薛震,字元超,蒲州汾陰人,唐朝宰相。儀鳳元年(676年),授中書侍郎、同平章事,遷中書令,成為宰相。任相七年,多次輔佐唐中宗監國,以金紫光祿大夫之職致仕。其家學淵源,精擅文辭,修《晉書》時“筆削之美,為當時最”。唐高宗朝,有“朝右文宗”之美譽,大力引薦王勃、楊炯、崔融等文士,支持變革龍朔文風,引領初唐文學的發展。著有文集三十卷(《舊唐書》本傳作四十卷)、《醉后集》三卷。
55.王勃
王勃(650—676),字子安,絳州龍門人,唐朝文學家,“初唐四杰”之首。王勃聰敏好學,六歲能文,下筆流暢,被贊為“神童”。九歲時,讀秘書監顏師古《漢書注》,作《指瑕》十卷,以糾正其錯。十六歲時,幽素科試及第,授朝散郎、沛王(李賢)府文學。寫作《斗雞檄》,坐罪免官。王勃擅長五律和五絕,著有《王子安集》等。
56.裴行儉
裴行儉(619—682),字守約,絳州聞喜人。唐朝初年軍事家、政治家、書法家。歷任左屯衛倉曹參軍、西州都督府長史、安西都護等職。在西域時,各國大多慕義歸附。調露元年(679年),計俘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,以功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,身兼文武兩職。次年,大破東突厥,盡平東突厥殘部。他工于書法,尤擅草、隸。有文集二十卷,并著有《草字雜體》《選譜》及兵法秘訣四十六條。
57.薛仁貴
薛仁貴(614—683),名禮,字仁貴。絳州龍門縣人,一代名將。他于貞觀末年投軍,隨征高麗,受唐太宗拔擢。自此征戰數十年,曾大敗九姓鐵勒,降服高麗,擊破突厥,功勛卓著,留下了“良策息干戈”“三箭定天山”“神勇收遼東”“仁政高麗國”“愛民象州城”“脫帽退萬敵”等典故。著有《周易新注本義》十四卷,今已佚。
58.薛稷
薛稷(649—713),字嗣通,蒲州汾陰人。唐朝大臣、書畫家。薛稷在武周時期舉進士出身,轉中書舍人,遷諫議大夫、昭文館學士。景云元年(710年),拜中書侍郎,聯合蘇颋等同掌制誥,遷戶部尚書、參知政事,遷左散騎常侍、工禮二部尚書,冊封晉國公,加太子少保。他工于書法,是“初唐四大書法家”,代表作《信行禪師碑》。善于繪畫,長于人物、佛像、樹石、花鳥,精于畫鶴,有《啄苔鶴圖》等作品傳世。
59.張嘉貞
張嘉貞(666—729),字嘉貞,蒲州猗氏人,唐朝宰相。垂拱元年(685年),舉明經進士,授平鄉縣尉。長安二年(702年),得到武則天召見,擢監察御史,遷秦州都督,轉并州長史、天兵軍節度使。開元八年(720年),入朝拜相,擔任中書侍郎、同平章事,后遷中書令?!度莆摹肥珍浧湮陌似骸犊账渤熙r賦》《水鏡賦》《石橋銘序》等。
60.王之渙
王之渙(688—742),字季淩,絳州人,祖籍并州晉陽,著名詩人。王之渙幼年聰穎,弱冠能文??犊写舐?,倜儻有異才。以門蔭入仕,授衡水主簿。后受人誣謗,拂衣去官。天寶元年(742年),補文安縣尉,清白處世,理政公平。王之渙精于文章,善于寫詩,多被引為歌詞。尤善五言詩,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,代表作有《登鸛雀樓》《涼州詞二首》等。
61.張守珪
張守珪(684—740),字元寶,陜州河北縣人。唐朝時期名將。他足智多謀,膽略過人,治軍有方,戰功卓越,累遷輔國大將軍、御史大夫、右羽林大將軍、幽州(范陽)節度使,冊封南陽郡公,對開創“開元之治”作出貢獻。
62.楊玉環
楊玉環(719年—756年),號太真,蒲州永樂人,唐朝時期后妃、宮廷音樂家、舞蹈家、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。性格婉順,姿質豐艷,擅長歌舞,通曉音律。嫁給壽王李瑁為妃。740年,奉命出家,后唐玄宗接入宮中,正式冊封為貴妃。天寶十五載(756年),安祿山發動叛亂后,跟隨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,途經馬嵬驛,士兵嘩變,含恨賜死。
63、張巡
張巡(708—757),字巡,蒲州河東人。唐朝中期名臣。安史之亂時,張巡在內無糧草、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,前后交戰四百余次,使叛軍損失慘重。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,遮蔽江淮,保障了唐朝東南地區的安全。最終因糧草耗盡、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。
64.王維
王維(701—761),字摩詰,號摩詰居士。河東蒲州人,唐朝詩人、畫家。王維唐開元九年(721年)中狀元,歷官右拾遺、監察御史、河西節度使判官。王維參禪悟理,精通詩書音畫,以詩名盛于開元、天寶間,尤長五言,多詠山水田園,與孟浩然合稱“王孟”,因篤誠奉佛,有“詩佛”之稱。書畫特臻其妙,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。著有《王右丞集》《畫學秘訣》,存詩約400首。
65.曲環
曲環(726—799),陜州安邑人,唐朝中期名將。曲環自幼喜讀兵書,勇于騎射。早年隨哥舒翰征戰隴右,并參與平定安史之亂,累官左金吾衛大將軍。唐德宗時,曲環與李晟率軍大敗吐蕃、南詔聯軍,威名大振。四鎮之亂時,曲環討伐李納、李希烈等叛鎮,協助守衛徐州、寧陵、陳州等地,封晉昌郡王。今運城市鹽湖區泛舟禪師塔為曲環所建。
66.盧綸
盧綸(739—799),字允言,河中蒲州人,唐代詩人,大歷十才子之一。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,遇亂不第。大歷六年,經宰相元載舉薦,授閿鄉尉;后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,秘書省校書郎,升監察御史。之后元載、王縉獲罪,遭到牽連。唐德宗朝,復為昭應縣令,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,官至檢校戶部郎中。著有《盧戶部詩集》。
67.柳宗元
柳宗元(773—819),字子厚,河東解人,唐宋八大家之一,唐代文學家、哲學家、散文家和思想家,世稱“柳河東”“河東先生”,因官終柳州刺史,又稱“柳柳州”。元與韓愈并稱為“韓柳”,與劉禹錫并稱“劉柳”,與王維、孟浩然、韋應物并稱“王孟韋柳”。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,著有《河東先生集》,代表作有《溪居》《江雪》《漁翁》。
68.裴度
裴度(765—839),字中立,漢族,河東聞喜人。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學家。唐憲宗時累遷御史中丞,督統諸將平定淮西之亂,以功封晉國公,世稱“裴晉公”。此后歷仕穆宗、敬宗、文宗三朝,數度出鎮拜相。開成四年(839年)去世,獲贈太傅,謚號“文忠”,加贈太師,后配享憲宗廟廷。裴度為將相二十余年,輔佐憲宗實現“元和中興”。著有文集二卷,《全唐文》及《全唐詩》等錄其詩文。
69.呂洞賓
呂洞賓(798—?),道家丹鼎派祖師,名巖,字洞賓,道號純陽子,河東蒲州河中府人,是道教祖師之一,八仙之一。呂洞賓興趣廣泛,虛心好學,廣參賢達,博覽群書,融會貫通,勤于筆耕,留下豐富的著作。他不僅是道教祖師,而且是個詩人,所以受到后人廣泛的敬仰。
70.司空圖
司空圖(837—907),河中虞鄉人。晚唐詩人、詩論家。字表圣,自號知非子,又號耐辱居士。咸通十年(869年)應試,擢進士上第,被召為殿中侍御史。天祐四年(907年),唐亡,他飽經喪亂,絕食而死,終年七十一歲。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,《二十四詩品》為不朽之作?!度圃姟肥赵娙?。
71.張彥遠
張彥遠(815-907),字愛賓,蒲州猗氏人。唐朝大臣、畫家、繪畫理論家。出身三代相門,博學有文辭。擅長書畫,精于鑒賞,初為左補闕。歷任祠部員外郎、任舒州刺史、大理卿。著有《歷代名畫記》《法書要錄》等。其作品《歷代名畫記》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完整的關于繪畫藝術的通史。
72.聶夷中
聶夷中 ,唐河東人,詩人。咸通十二年(871)登第,官華陰尉。到任時,除琴書外,身無余物。其詩語言樸實,辭淺意哀。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,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。代表作有《詠田家》《田家二首》等。他的“醫得眼前瘡,剜卻心頭肉”這樣的詩句,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格言。
73.張觀
張觀,絳州絳縣人,字思正。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(1014)甲寅科狀元。張觀年少時,即以嚴謹好學聞名鄉里。中狀元后,授將作監丞、通判解州。仁宗即位,遷太常丞,為三司度支判官、知制誥,出知杭州。還朝后,進為翰林學士、知審官院,累遷左司郎中,以給事中權御史中丞。后徙澶州。當時正遇水患,州人大恐,眾人都勸他移高地以避險,張觀怒道:“太守獨去,如州民何?”,乃親領兵民加高堤岸,直至水退為止。徙鄆州后,上疏朝廷,請放寬煮鹽之禁,使獲罪者日少。
74.司馬光
司馬光(1019—1086),字君實,號迂叟,陜州夏縣人,世稱涑水先生。宋仁宗寶元元年(1038年),進士及第,累遷龍圖閣直學士。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《資治通鑒》。歷仕四朝,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。追贈太師、溫國公,謚號文正,配享宋哲宗廟廷,從祀于孔廟及歷代帝王廟。為人溫良謙恭、剛正不阿;做事用功,刻苦勤奮。以“日力不足,繼之以夜”自詡,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。
75.趙鼎
趙鼎(1085-1147),字元鎮,號得全居士。解州聞喜人。南宋初年政治家、文學家、宰相。他兩度出任宰相,任內推崇洛學,鞏固政權,號稱“小元祐”。趙鼎主張養民力、穩根基。為政期間,運籌帷幄,力挽狂瀾,為鞏固南宋根基貢獻甚大,被稱為南宋中興賢相之首。有《忠正德文集》《得全居士詞》等傳世。
76.馬遠
馬遠(1140-1225),字遙父,號欽山,河中人,生長于臨安(今浙江杭州),南宋繪畫大師。出身繪畫世家,擅畫山水、人物、花鳥,山水取法李唐,筆力勁利闊略,皴法硬朗,樹葉常用夾葉,樹干濃重,多橫斜之態。樓閣界畫精工,且加襯染。喜作邊角小景,世稱“馬一角”。存世作品有《踏歌圖》《水圖》《梅石溪鳧圖》《西園雅集圖》等。
77.高克明
高克明,宋代絳州人,主要活動時期在太宗,仁宗二朝,為當時著名的山水畫家。高克明的山水畫創作,大多是從實地觀察獲得素材,復經自己深思熟慮、苦心經營中得來,并不專師于一家,卻能注意采擷諸家之美,參成一藝之精,自為體格,頗有創新的味道。高克明山水畫作品的代表作為《雪意圖》(現藏美國),《宋朝名畫評》將其作品列為妙品第一。
78.孟珙
孟珙(1195-1246),字璞玉,號無庵居士,絳州人。南宋中后期軍事家,民族英雄。孟珙出身將門,他早年隨父于棗陽抗金,父死后接管忠順軍,1233年,擊敗入侵的金國恒山公武仙所部。1234年,參與蔡州之戰,聯合蒙古滅亡金國。宋蒙戰爭爆發后,統領南宋川蜀、京湖兩大戰場,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。病逝后贈太師、吉國公,謚號“忠襄”。
79.段成己
段成己(1199—1282),字誠之,號遁齋,別號菊軒,金代絳州稷山縣平隴村人。段克己之弟,兄弟二人被稱為“二妙”,正大七年(1230)詞賦進士。天興三年(1234)金朝滅亡,兄弟兩人隱居龍門山中??思鹤浜?,成己遷居平陽。中統元年(1260)元世祖忽必烈任命段成己為平陽路儒學提舉,辭不就。
80.關漢卿
關漢卿(約1234---1300),字漢卿,號已齋(又作一齋、已齋叟),解州人,另有大都(今北京市)人之說,元雜劇奠基人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一。他的雜劇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。他的作品主題深刻、結構嚴謹、形象活潑鮮明、語言潑辣質樸的雜劇特色。他是我國戲劇史上作品最多、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。他的《竇娥冤》《救風塵》《望江亭》《魯齋郎》《單刀會》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。
81.姚天福
姚天福(1229-1302),字君祥,絳州稷山南陽村人,元初名臣,是唐代宰相姚崇的后代。他擔任監察御史期間,多次不畏強暴,彈劾權臣,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贊賞,賜名為“巴兒思”,意為猛虎。他擔任地方官期間,興利除害,為民造福,是一位難得的名吏。
82.薛瑄
薛瑄(1389—1464),字德溫,號敬軒。河津平原村人。明代著名思想家、理學家、文學家,河東學派的創始人,世稱“薛河東”。進士出身,官至通議大夫、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。薛瑄在北方開創了“河東之學”,門徒遍及山西、河南、關隴一帶,蔚為大宗。后人稱之為“明初理學之冠”,“開明代道學之基”。其著作集有《薛文清公全集》四十六卷。
83.楊博
楊博(1509-1574),字惟約,號虞坡,山西蒲州人。嘉靖八年(1529年)進士任兵部左侍郎,經略薊州、保定軍務,兩次擊退蒙古的進攻;受命總督宣府、大同和山西軍務,造偏箱、修守備,屢受嘉獎。明穆宗時接連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、少師兼太子太師。獲贈太傅,謚號“襄毅”。出入朝廷四十多年,始終以兵事著稱。著有《虞坡集》及各類奏議共八十四卷?!痘拭鹘浭牢木帯肥珍浻衅湮募白嗍?。
84.張四維
張四維(1526-1585),字子維,號鳳磐,蒲州人,明代萬歷朝內閣首輔。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進士,授編修。隆慶年間,張四維以熟悉邊防事務,促成與俺答議和。萬歷十年為內閣首輔,萬歷十一年(1583年)。萬歷十三年(1585年),張四維去世,追謚“文毅”。著有《條麓集》等。
85.王崇古
王崇古(1515-1588),字學甫,號鑒川,蒲州人。嘉靖二十年(1541年)進士。歷任刑部主事、陜西按察使、河南布政使、兵部尚書。他“身歷行陣,修戰守,納降附,數出兵搗巢”。隆慶初年,受任總督陜西、延、寧、甘肅軍務。隆慶四年(1570年),改總督山西、宣、大軍務,力主與俺答議和互市,自是邊境休寧,史稱“俺答封貢”。贈太保,謚襄毅?!睹魇贰分^“崇古身歷七鎮,勛著邊陲”。
86.喬應甲
喬應甲(1559—1627),字汝俊,號儆我,山西猗氏張嵩村人。明萬歷十六年(1588)中舉,二十年(1592)進士及第。初授湖北襄陽府推官,在襄陽六年,政績卓著。他奉旨作為御史大人巡撫陜西,眾多百姓知道后紛紛攔路喊冤,張張狀紙告的都是同一個人——國舅曹應祥,在長安城鐘樓下,公開審判罪大惡極的曹應祥,并將其杖斃就地正法,百姓們紛紛稱快,齊呼他為“鐵面御史”。
87.曹于汴
曹于汴,字自梁,一字貞予,解州安邑人,進士出身。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、右給事中,轉吏科給事中,遇事敢言。擢太常少卿。光宗時,轉大理少卿。熹宗立,遷左僉都御史,佐趙南星主京察,進吏部右侍郎。力抉善類,為魏忠賢所斥。崇禎初,拜左都御史,振頓憲規。他平生制行高潔,風節凜然。著有《仰節堂集》十四卷。
88.劉敏寬
劉敏寬(1538—1627),字伯功,山西安邑人。萬歷五年(1577)進士,萬歷四十三年(1615年)由延綏巡撫升任陜西三邊總督,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。作為軍事長官,他同時發展經濟就地取材煉鐵,不僅節省了運費,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,而且又減少了老百姓的差役之苦,同時又及時供給軍備需要,因而備受時人贊揚。
89.韓爌
韓爌(1566-1644),字虞臣,號象云,山西蒲州人。東林黨元老。萬歷二十年(公元1592年)進士,歷任少詹事、禮部尚書、內閣首輔等。明朝中后期泰昌至崇禎年間發生的諸多大事,如“紅丸案”、“魏黨案”等,韓爌都曾參與其中,且都起了相當的作用。后因袁崇煥冤案所累,罷職還鄉,但卻享有了“先后作相,老成持重。引正人,抑邪黨,天下稱其賢”的美譽。
90.姬際可
姬際可(1602-1683),字龍峰,山西蒲州人,明末武將,有神拳之稱,傳出六合槍法及拳法,是心意六合拳、心意拳、形意拳的始祖。姬際可年少時,在家塾里學文習武。他刻苦用功,聰明過人,深得家長和教師的喜愛。姬際可依照六合槍法創出六合拳法,成為后世形意拳的始祖。
91.吳雯
吳雯(1644—1704)清代詩人,與傅山有“北傅南吳”或“二征君”之說。字天章,號蓮洋,山西蒲州人,原籍奉天遼陽。其詩清挺生新,自露天真。吳雯博覽經史子集,旁及釋老諸書,均得妙理?!端膸烊珪贩Q:“雯天才雄駿,其詩有其鄉人元好問之遺風。惟熟于梵典,好拉雜堆砌釋氏故實,是其所短”。著有《蓮洋集》。
92.李毓秀
李毓秀(1647—1729),字子潛,號采三,清初學者、教育家,《弟子規》的作者,山西絳州人,青年時,在本縣教書、育人、治學、報國。他精研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,創辦敦復齋講學。來聽課的人很多,門外滿是腳印。當地官員曾多次向他請教,十分佩服他的才學,被人尊稱為李夫子。他的作品《弟子規》淺顯易懂,押韻順口,文風樸實,說理透徹,可謂諄諄教誨,循循善誘,在我國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。
93.言如泗(客籍)
言如泗,字素園,是江蘇昭文人,孔門弟子言偃子游的七十五世孫,正宗的圣賢后裔。乾隆年間,先后在垣曲、聞喜、解州等做過十數年的地方官。在任期間,他注重農田水利,壘堤疏河,為民造福;又對縣學(文廟)進行了大的維修。后又調任解州知州,纂《解州全志》,堪稱一大功績。他推崇關羽,主持增修解州關帝廟結義園及常平村關帝祖廟。他還為保護鹽池,對北堰亦加高培土,渠防加固。
94.王文在
王文在(1834—1889),字念堂,號杏塢,絳州稷山縣塢堆村人。同治七年(1868)戊辰科探花,歷任翰林院編修、云南省鄉試副主考、湖北省學政等。為清代山西省僅有的三個探花之一。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痛心疾首,決定棄政從教,培養人才。他先后在河津書院、河東書院、太原晉陽書院及令德堂書院講學十余年,學員累計中試者六七十人,其中不乏有志之士、治國之才。
95.仝卜年
仝卜年(?—1845年),字子占,山西平陸縣人,臺灣知府。進士出身,任職臺灣各地,歷任五縣、二廳、一府、一道。他手把手教當地人民耕犁耘耙,其夫人則幫助當地婦女紡線織布,使生產有了很大發展。1843年以臺灣知府身份奉旨擔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。
96.楊深秀
楊深秀(1849—1898),本名毓秀,字漪村,號孴孴子,山西聞喜人,清末維新變法人士。光緒進士。精通中西數學,授刑部主事,累遷郎中,后授山東道監察御史。1898年上疏請定國是,彈劾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應騤阻撓新政事。戊戌政變中,不避艱危,援引古義,請慈禧撤簾歸政,遂遇害,為“戊戌六君子”之一。
97.李岐山
李岐山(1879-1920),名鳴鳳,山西安邑西曲馬村人。幼讀私塾,喜兵法。性倜儻,廣交游,夙有大志,不拘小節。1911年武昌起義,李岐山趕赴關中,聯絡同志,力謀響應。1916年袁世凱稱帝,李岐山根據續桐溪等的安排,與續范亭、胡德夫等率數百健兒渡河討袁,破猗氏、榮河諸城,后在虞鄉被封玉璽部擊敗,未能成事。袁世凱死后,李岐山任陸軍部咨議。著有《鐵窗吟草》以記其事。
98.張士秀
張士秀(1870——1925),字實生,永濟市開張鎮南營村人。東渡日本與景梅九、章太炎、張溥泉諸人討論反滿救國大計,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。運城光復后,張士秀回到運城,遂同革命黨人在運城召開大會,組織河東軍政分府,用投票公舉法,選舉張士秀任河東民軍總司令,總理地方軍政事宜。1925年張士秀從北京參加孫中山先生葬禮返回陜西,路經新鄉時,被閻錫山設計派人刺殺。
99.嘉康杰
嘉康杰(1890一1939),字寄塵,山西夏縣人。1927年入黨。歷任中共河東中心縣委書記,河東特委組織部長。曾在晉南35縣的32縣建起了黨組織,多次策劃了中條山武裝暴動。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,他出色地完成了為八路軍擴兵任務,受到表彰,中共北方局書記劉少奇稱贊他是河東“群眾領袖”。
100.姚以價
姚以價(1881—1947),山西河津人,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。1902年保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,后在山西督練公所任教,因治軍有方,在新軍中享有極高聲譽。武昌起義,山西革命黨人策劃響應,推舉姚以價為義軍司令。10月29日凌晨,姚以價下達了攻占太原的作戰命令,起義部隊即兵分三路向省城進發。拂曉時分,義軍從新南門破關而入,將巡撫陸鐘琦亂槍擊斃,太原起義宣告成功,姚以價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。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