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15
劉永娟
陽光明媚,春風和煦,最宜放風箏。
古人有詩云:“草長鶯飛二月天,拂堤楊柳醉春煙。兒童散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?!狈棚L箏是一項老少咸宜的娛樂活動,而風箏制作技藝也是中國重要傳統工藝,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那么,風箏是怎么來的呢?與河洛大地頗有淵源。
據記載,河洛地區魯山人墨子,花了3年時間,發明了飛行器“木鳶”,可惜這個“木鳶”僅飛行了一天就壞了。
魯班也制造過類似的飛行器?!跋髦衲疽詾轾o,成而飛之,三日不下”,他做了一個“木喜鵲”,比墨子的“木鳶”有所改進,飛了3天還沒壞。
東漢時期,居住在洛陽的張衡做了一只“木鳥”,飾之以羽毛,在其腹中設置機關,能飛數里。東漢以后,隨著紙張的普及,“木鳶”漸少,“紙鳶”增多,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風箏。
唐宋時期,風箏和人們的生活聯系日漸緊密。宋代以后,放風箏逐漸演變成一種習俗,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祈福、驅邪。有的人遇到煩心事或是生了病,便在風箏上寫下自己的名字,將風箏放到高處,然后剪斷風箏線,認為所謂的“晦氣”也就被風箏帶走了。
待到風和日暖,和家人一起去放風箏吧,享受明媚春光、暖暖親情。
(《洛陽晚報》)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