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15
記者 薛麗娟 實習生 吉夢琳
▲夏縣關帝廟山門
作為關公故里,運城的關帝廟眾多。來往夏縣多次,知道夏縣有一座墻下關帝廟十分有名,可以說在村級廟宇中是數一數二的。卻不知,之前城內所見夏縣中醫醫院不遠處的那座規模宏偉、古色古香的殿宇,竟是夏縣關帝廟。
本期,記者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這座古廟,探尋矗立在夏縣城內繁華地帶的文化古跡。
廟宇規制 宏大完整
夏縣關帝廟,當地人也稱為夏縣城內關帝廟,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這座古廟坐落在縣城內繁華地帶,行人熙熙攘攘,街頭熱鬧非凡,古廟紅墻黃瓦巍然屹立在其中,更顯低調。
▲印樓古樸
山門的墻壁上有1994年《重修關帝廟山門碑記》,上刻“關帝廟山門依其舊制煥然一新,屹立于新開大街之畔,富麗堂皇、五彩繽紛,世人無不交口稱絕”。
據夏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常曉雅介紹,廟宇坐西面東,東西總長約101米,南北總寬約33米。整座廟宇是三進院落布局,建筑中軸對稱,由東至西依次建有山門、牌坊、獻殿、正殿(崇寧殿),南北兩側有耳房、廊房、廂房、刀樓、印樓,規模宏偉,布局完整。
夏縣關帝廟是古人為供奉關羽而建的,也是明清以來晉南地區民眾信奉關羽、崇尚關帝的實物見證。據廟內碑刻碑文、梁架題記和光緒版《夏縣志》記載,夏縣關帝廟創建于元至元年間,明萬歷年間擴建,明崇禎,清順治、康熙、乾隆、道光、光緒年間屢有修葺。
原廟內建有山門、樂樓、兩廊、獻亭、三王祠、寢宮,廟旁有住持道院?,F存正殿、獻殿、二進院南北廂房、刀樓、印樓、牌坊均為明清代風格。
夏縣關帝廟與夏縣文廟并列,是今人研究明清以來地方城鎮規劃營造的實例。夏縣關帝廟因是官辦廟宇而享有盛譽,對今人研究官式武廟類建筑的規制、特色以及發展演變等具有較高價值。
雕梁畫棟 工藝非凡
夏縣關帝廟山門是新修的懸山頂建筑,面闊三間,進深兩間。
進廟后,一座木牌坊映入眼簾,造型古樸,上部斗拱密集,下部石雕精細,琉璃脊飾也非常精美。
牌坊后是獻殿,跟在其他關帝廟所見獻殿一樣氣勢宏偉。殿內梁架上均有彩繪,雕梁畫棟,做工非凡。
廟內兩側有形制相同的小樓兩間,額枋上的雙層鏤空花卉,雕刻精巧。
據工作人員胡小朋介紹,兩間小樓分別為刀樓和印樓,是后人根據以前規制重修的,“曾經的刀樓內會放一柄青龍偃月刀,印樓內有一枚漢壽亭侯印,而且以前的木雕水平和藝術價值更是高超”。
獻殿后是正殿,面寬三間,進深六椽,四周是回廊。
據說,正殿中的關帝塑像是1994年新塑的。因夏縣關帝廟作為夏縣博物館所用,正殿還藏有很多珍品,一般不對外開放。
正殿外回廊下有兩通高大的石碑,分別是道光二十三年的《關帝廟北廊房重修碑》和光緒二十二年的《關帝廟重修碑記》。外墻上還有《重塑關帝像碑記》,記錄了1994年殿內新塑關帝像的捐贈人及捐款數額。
從古到今,這片土地上人們對關公文化和關公精神的推崇和弘揚綿延不絕,“忠義仁勇”已成為沉淀在河東兒女血液中的文化基因。
館藏碑刻 珍貴豐富
這座精美低調的古建筑,除了是夏縣縣城的一座文化地標,同時承擔的角色還有夏縣博物館。
1950年至2010年,夏縣文化館(包括從文化館獨立出來的圖書館、博物館)一直在廟內辦公,2010年縣文化館、圖書館搬遷至新館后,夏縣關帝廟依舊為夏縣博物館的館舍所在。
2017年,夏縣文旅局取得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,實施了夏縣關帝廟保護修繕工程,2018年又實施了南北廂房、衛生間建設工程。
廟內現有文物存放展示廳五間和臨時文物庫房(正殿)三大間。
院落一側,立有許多從民間收集的石碑,有《解州夏縣柏塔寺之圖》《重修大雄殿天王宮暨內外一切巨細工記》石碑、乾隆年間欽州馮敏昌楹聯及“古柏何年立”題記石刻、蟠龍石雕等,都是珍貴的文物資料。其中,有一通《重修戒寺記》石碑,正面的碑文記載了重修寺廟的詳細事宜,碑的兩側有佛像雕塑,十分罕見。
▲罕見碑刻
據悉,夏縣博物館現有藏品2480余件(套),其中珍貴文物164件(套),主要以陶器、銅器、石器、錢幣、碑帖拓本和古籍6大類為主。
這些文物是夏縣各個朝代歷史文化的縮影,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符號,也是研究夏縣數千年文明史的珍貴實物資料,同時對研究華夏史前文明史特別是先秦文化史具有重要作用。
站在山門的臺階上,回望這座古廟,一磚一瓦皆呈現著文化藝術之美,一木一石都沉積著歷史內涵之厚,彰顯著夏縣這座古城的風韻芳華。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