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15
楊繼紅
近年來,稷山縣全力打造“稷山四寶”四大品牌,稷山餅子便是其中之一。麥香醇厚的稷山餅子之所以出名,源于“教民稼穡在稷山、天下糧倉在稷山、天下面食在稷山”,這也是后稷文化的重要一脈。
一
贏得“天下第一餅”的稷山餅子是上過央視的。早在明朝,稷山餅子就已有名,分為圓形、半圓形和三角形油酥餅子,外粘芝麻,內裹小茴香、椒鹽或蔥花。剛出爐的棕黃色餅子,有一種融麥香、芝麻香、小茴香、蔥香、椒鹽、油香于一體的美味,撲鼻而來。人們瞅一眼頓覺秀色可餐;品一口,表皮松脆,內質軟糯,咸淡適中,油而不膩,齒頰留香,回味無窮。
稷山餅子好吃不油膩,多吃不上火,耐放不變味,越放越酥脆。尤其是出遠門帶上幾個稷山餅子,有防水土不服之功效,亦有健脾養胃耐饑之作用,真無愧為色、香、味俱佳的稷山名吃。為此,稷山縣把稷山餅子列入“稷山四寶(麻花、餅子、雞蛋、棗)”中。
1937年9月18日,朱德總司令率領八路軍北上抗日,駐扎在稷山縣北陽城村。村里兩家餅子鋪都爭先恐后拿著新鮮出爐的香噴噴的餅子,慰問朱總司令與戰士們。朱總司令見狀說道:八路軍是人民子弟兵,公買公賣,不能白吃老百姓的餅子。當下,他掏錢買下了一籃餅子,分給大家品嘗。他品嘗后,連連贊美稷山餅子味道妙不可言,遂讓戰士拿幾個轉送左權將軍共享美食。
過去日子不富裕,人們想吃個稷山餅子不容易,一般家戶甚至一年四季都見不到餅子影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稷山餅子不再是稀罕物,餅子店遍地開花,隨處可見。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打餅子的隊伍,把稷山餅子這一地域特色美食,從稷山“打”向全國,打得風生水起、紅紅火火,有的村甚至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打餅子。
稷山餅子還有個特點,就是經濟實惠。一個半圓餅子,飯量小的人,一掰兩半分著吃;飯量大的人,吃一個能飽半天。老話說“三十里的饃四十里的火燒,十里的包子餓斷腰”,看來吃了餅子不僅美味可口,而且耐饑有勁。尤其在寒冷的冬天,若配上羊湯鍋子,吃口熱乎乎香噴噴的羊湯泡餅子,人們就會頭冒細汗,渾身發暖。
二
盡管稷山餅子店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各地,但排隊買餅子的仍大有人在。這些餅子店均久經考驗,若沒十年、二十年的用心經營,成不了今日之氣候,攏不住往來之人氣。
稷山餅子與時俱進。打餅子的人每到域外之地,都會先揣摩當地人的口味習慣,再把其口感特點揉進稷山味道中,堅持以傳統技藝為基礎,以在當地吃香為根本。當地人若喜歡吃軟餅子,則打成軟乎的;若喜好油重,就多加點油;若喜好味甜,就多加點糖。能把當地人口味摻進去,稷山餅子的金字招牌才會越做越強。
稷山餅子在域外某個地方待久了,也會吸引當地人加入進來。南埝村資深打餅子人薛俊丁說,早在1990年,他就到河南濟源打餅子。他就像播種者,把稷山餅子“播種”到河南省十幾個地方,很多當地人受其影響,也延續了打稷山餅子這一紅火生意。
現在用機器和面雖然方便,但打餅子的面的硬軟度、韌性、溫度、濕度等特別要素,機器則無法完成,只能是打餅子的人親自下手,在大盆內揉壓。不然,餅子會存在味道不一、香酥不一、口感不一等問題。
所以,稷山餅子的技藝并不似想象中那么好掌握,掌握不好卻想把它做好則無從談起。稷山餅子做起來還得是老傳統、老技藝,雖然很繁瑣,但唯有這樣才能確?!蔼毑教煜隆?。
稷山打餅子的創業者打的每一張餅子上面,都烙有無形的“稷山”二字。這就是稷山形象,就是稷山名片。打餅子者篤行不怠、臻于至善的美好品格,為千年古縣大美稷山增添了無限光彩。
麥香醇厚的稷山餅子之所以出名,源于“教民稼穡在稷山、天下糧倉在稷山、天下面食在稷山”。小麥秉中和之氣而生,秋播、冬眠、春長、夏收,恰好經歷了一個四季輪回,乃天地間最具中和之氣而凝結的五谷精華。稷山小麥占盡天時地利人和,磨出的面粉,造就了聲名鵲起的稷山餅子。
三
寺莊村人曹全珍,在運城市區打了42年餅子,從20多歲到68歲,可謂元老級打餅子師傅。他固守在街市一隅,以稷山餅子為標簽,承載了運城幾代人舌尖上的美食記憶。他的店也是運城市區開得最久的稷山餅子店。
曹全珍說,20世紀70年代末,一袋面粉9塊錢,他一次進貨就進二三十袋,一個三兩重的餅子賣5分錢,那時還收糧票,餅子營生紅火而穩定。他打餅子的工作臺上,至今還擺放著一部老式機械臺秤。這是用于稱重餅子面團的,見證了他42年間做生意誠信、足斤足兩的可貴品質。他一直堅持老酵發面,啥時吃都是不變的老味道。
42年來,同一個地方,同一個行當,從風華正茂到花甲歲月,曹師傅堅持本分做人、良心做事,以稷山人特有的質樸和信義,詮釋了一個普通勞動者與稷山餅子的光華。如今,運城的稷山餅子店盡管不少,但很多老顧客寧愿多跑幾里地,也要來買曹師傅的餅子。這個餅子店,蕩漾著歲月釀就的一種情懷。
稷山餅子店還有很多是夫妻店,能夠掙錢發家,皆因能吃苦受累。男人一整天站在爐子邊,拿個棗木搟杖,一邊敲著有節奏的鼓點,一邊搟著面團,一邊在爐上烙烤,手腳不能閑。女人面對眾多顧客,眼觀六路耳聽八方,邊接錢邊裝餅子,找錢時腦筋轉得飛快,一邊賣餅一邊還和顧客介紹稷山餅子的亮點,可謂手快、眼快、腦快。
南梁村楊方斌夫妻二人,扛起鋪蓋卷走出稷山外出打餅子,一干就是30多年。他們夫妻二人憑借打餅子掙的錢,在村里蓋起高大寬敞的二層樓,在城里買了房,是個有車、有房、有存款、有打餅子事業的新農民。楊方斌說:“師傅常說,打餅子這一行,精明的不做,不精明的做不了。用心去做的不多,但如果用心去做,就一定能做精做好,一年兩年、十年二十年,早晚有成功的時候?!?/p>
萬榮縣劉和村63歲的王宏偉,18歲時跟著稷山翟店鎮的鄧師傅學打餅子,得其真傳,王宏偉把發面和火候掌握得恰如其分,一干就是45年。萬榮人打的稷山餅子撂響了萬榮,還曾在萬榮美食節比賽上獲得金獎。他打的餅子十分可口,成了萬榮很有名氣的美食??恐蝻炞?,他不僅拿錢讓孩子結了婚,還在城里買了車、買了房。
四
一招鮮,吃遍天。稷山餅子產業的發展鏈條,最初是父帶子、子帶親、親帶親、親帶朋、老鄉帶老鄉這樣繁衍開拓?!靶切侵鹂梢粤窃?,稷山餅子慢慢遍布大街小巷,成為快餐行業引領者之一。
稷山餅子的打餅子者具有大無畏的“四千”精神:走過千山萬水,說過千言萬語,想過千方百計,受過千辛萬苦。這“四千”精神的背后,是稷山人永不服輸,善白手起家,會發家致富,憑吃苦耐勞,揚家鄉之寶,去全國各地討生意的拼勁。這是稷山精神,是稷山人打造的一種創業模式,形成很有說服力的致富示范效應。
稷山縣南埝村、三交村、七級村、熏重村等都是打餅子典范村。南埝村有1000多口人,30年前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打餅子,有些人掙錢后改行,眼下還有數百人在外繼續從事打餅子產業,真正實現了“小餅子”的“大效益”。南埝村黨支部書記自豪地說:“萬丈高樓平地起,等積累下資本,我們還要把稷山餅子這塊招牌做到全國乃至全世界!”
這個遠大宏偉的愿景很美好,父老鄉親信心十足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。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