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14
孫福海
“走穴”,原為相聲業內“春典”,即行話,現已成為社會通用的詞語。但是,將這個詞寫為“走穴”,其實是不準確的。當初,有媒體首先使用“走穴”這兩個字后,竟以訛傳訛,連詞典也收入了“走穴”詞條,并加以脫離原意的解釋。
首先,我不反對業內“春典”的正確使用,如當一個演員在臺上要演前邊演過的小段兒或“包袱兒”時,舞臺監督喊一句“越了”,演員馬上知道“重復了”,立即糾正;當舞臺監督喊“撅”,就是讓臺上的演員壓縮時間或少返場;喊“嗨”,就是多演一會兒。但“春典”必須正確使用,絕不可亂用,更不能胡亂解釋。
先說“穴”當何講。穴,就是洞、窟窿。按此解釋,藝人“走穴”豈不成了“走窟窿”?《現代漢語詞典》中對“走穴”的解釋為:“演員為了撈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?!倍W絡百科對此的解釋為:“走穴”一詞,最早出現在相聲藝術行業,對于那些長期在某個地方表演的人,比如茶館,將這種地方稱為“穴眼”,每個藝人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“穴眼”,而在不同“穴眼”中走動的人就稱為“走穴”。20世紀80年代,一些演藝界名人開始到各地進行演出,被稱為“走穴”。
按照相聲“春典”,他們誤寫為“走穴”的那個詞,應該是“走旋”,這個“旋”就是人們頭頂上的“旋兒”,北京人將“旋”讀為“學”。在1982年出版的《侯寶林自傳》中,侯寶林也曾解釋“走旋”。其本意是這個“旋”是無盡頭的,藝人有“走不完的旋”,總有飯吃,也就是有演不完的場地。每當藝人換演出場所,叫“換旋”,其中也有規矩和義氣。舊時,長期“靠地”或臨時聯系演出場地的藝人,“換旋”的日子不能是正月十五、五月初五、八月十五,如果此時要“換旋”,必須等到正月十六、五月初六、八月十六……為什么?因為正月十五、五月初五、八月十五是賺錢的好日子,必須將場地留給原來在此演出的藝人。如本人是“靠地”,也得替園主考慮收入,不能讓園子的資方在賺錢的日子臨時抓不到藝人。這怎么能叫“換窟窿”呢?“走旋”中的臨時“辭旋”,也有規矩,必須提前3天告知園子資方,如遇婚喪嫁娶不能演出,必須由“辭旋”的人找與自己能耐相當或比自己能耐大的藝人替演。還有“歇旋”、藝人之間“留旋”等,其中也包含著傳統美德。所以,我們應該回歸“春典”中的正確用字。
(《今晚報》)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