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10
祁世坤
近讀知名學者易中天《讀好書就是選擇好的精神伴侶》一文,大意是說,提高修養和品位,是不少人讀書的目的和動機之一,因此讀書就要有所選擇。要學會選書,必先多讀書,判斷力和鑒賞力都是從實踐中產生的。引用周國平語“讀書猶如交友,再情投意合的朋友,在一塊耽得太久了也會膩味的”。所謂有了選擇,也就有了品位。品位只能是來自閱讀的經驗,這就要博覽群書。而博覽群書的“博”,不僅是指數量的多,更是指品位的雜。朱光潛有語“你玩索的作品愈多,種類愈復雜,風格愈分歧,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,透視愈正確,你的鑒別力也就愈可靠”。由此,我聯想到前人和古人開列書單的一些有關議論。
讀書易,但讀好書難,面對紛繁復雜的推薦書目迷局,有讀書欄目請來專家談推薦書目。有的話語客氣,稱為推薦,有的則硬梆梆地要求“必讀”。有一期欄目,專家們感于時弊,引出了80年前《京報》副刊征求“青年必讀書目”一事。
這也就是魯迅先生在《讀書雜記》(《而已集》)中提到的那回事。他說:“要弄文學,應該看什么書?這實在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。先前也曾有幾位先生給青年開過一大篇書目,但在我看來,這是沒有什么用處的,因為我覺得那都是開書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來看的書目?!陛喌紧斞缸约捍饐?,他在青年必讀書欄里填的則是“從來沒有留心過,所以現在說不出”,而在附注欄里卻寫了一大篇話。
周作人后來提及此事說:“必讀書的魯迅答案,實乃他的高調,故意與別人拗一調,他另外有給朋友的兒子開的書目,卻是十分簡要的?!边@是指魯迅先生給許壽裳兒子許世瑛開的書目,全都是中國書,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》。對此有的專家指出“不能不佩服其別具只眼而又精當,的確是為學習中國文學指出了一條路徑”。其感慨是在一切關于書的文字里,書目大概是最難寫的,必須也有真本事,第一是足夠的閱讀量,第二是高明的選擇能力,二者缺一這件事就干不得,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礎。
給青年人開必讀書目,是下有所求,上有所好,似乎成了現今社會的時髦,然而專家們卻圍繞這“必讀”二字生出許多感觸。有的把必讀書同“知識工程”聯系起來,認為“任何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,而知識領域最需要自由翱翔、自由探索,用‘必讀’之類的繩索去捆綁腦袋,太片面化,總結歷史經驗,應該告別這類蠢舉”。因而建議最好精心策劃出叢書,因為叢書容量大,可以給讀者足夠自由選擇的天地。
由此我想到柳宗元在《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》中說,袁秀才要拜他為師,他力陳避師之名的原因。對這位實有才學的秀才,他推心置腹地同其交流了思想看法,談了為文之道,推薦了閱讀書目。他說“大都文以行為本,在先誠其中”,此外就是先讀“六經”,再就是《論語》《孟子》等,這也是經書一類;對《左氏春秋》《國語》《莊子》《離騷》,也要采納;《谷梁傳》《史記》等書文辭簡潔,可以參考;還有一些別的可讀書,容我把手頭的文章寫成后再作考慮。柳宗元又指出,其要旨是不要離開孔子的思想。這些都是古代仁人賢士所遵循的原則,也就是所謂的圣人之道。他又強調“文者以明道”,圍繞著這個“道”,注意不要怪誕走邪路,不要混雜不求專一,不要圖快求全,欲速則不達,要持之以恒,大道只要修成,文章就有生氣,時間長了就會蔚然可觀。
柳宗元在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中,又說到讀書寫文章一事,“文者以明道,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,務采色,夸聲音而以為能也”。意思是說,寫文章在于闡明圣人之道,而不是依靠美麗的詞句,以雕琢修飾和聲律頓挫來表現自己的才能。要真正做到“文者以明道”,就要廣泛地閱讀,從書中吸收和借鑒寫作的要領。具體地說就是從《尚書》中學習它的質樸,從《詩經》中求得它的永恒,從《禮記》中體會它的適度,從《春秋》中求取它的論辯,從《周易》中體會它的變化,這就是寫文章應該取法的根本。而后再參考《谷梁傳》來磨練文章的氣勢,參考《孟子》《荀子》使文章流暢,參考《莊子》《老子》讓文章舒展,參考《國語》增加文章的情趣,參考《離騷》使文章含蓄,參考《史記》求得文章簡潔明了。這些就是“文者以明道”的輔助手段。
魯迅先生開列的書單是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》,與柳宗元指導青年的閱讀書目,其思想和方法很相似。魯迅先生在答問附注欄里說到自己的經驗,就是讀書要與人生接觸,這也就是他在《讀書雜談》中說的“必須和社會現實接觸,使所讀的書活起來”,而且指出“現在青年最要緊的是行,不是言”。柳宗元在給袁秀才開列書單的前面,首先指出“大都文以行為本,在先誠其中”,特別指出要把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作為根本,誠心實意宣傳輔時及物之道,道業有成,文章自然就會顯得有生氣。柳宗元還指出,這樣好比是有源頭的河流不會枯竭,蓄積了糧食就不怕荒年,儲備了財錢就不用擔心窮困,天長日久養成習慣,就能看到這個方法的好處,即使孔子再世,替你打算,也不過如此。
孔子所講的學問,不只是學,更在于行,特別看重人的修養。柳宗元一再強調的“圣人之道”“文者以明道”,就包括了這個意思,魯迅先生強調“要緊的是行,不是言”,似有同感??磥須v史上的名家大都所見略同。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