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04
□陳華 黃文君
“愛情三元論”里把愛情分為:激情、親密和承諾,通常會出現在不同的戀愛階段。激情往往發生于愛情初始,我們會無條件地美化對方。隨著時間推移,激情消退,隨即發展出越來越多的親密感。之后,便會談婚論嫁,這就到了承諾階段。
那么,一段關系中,激情、親密和承諾有沒有可能完美結合?有沒有可能維系一段穩定長期的親密關系,滋養彼此呢?
有沒有自己的“Mr Right”?
我們總喜歡量化一些指標:體貌、工作、收入水準、家庭條件等。有人在意外在和物質條件,有人則偏重內心的感受和彼此間的精神契合。但不管怎么樣,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對于“Mr Right”的標準。
所以對于戀愛而言,最困難的前提,與其說是尋找一個普遍的基準,不如說是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。
很多人開始尋找另一半時,總愛用理性的方式,把所有的選擇標準羅列下來再去尋找。但現實表明,大家在最終做選擇時,反而不會注重這些理性的反饋,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受。
所以,愛哪有什么可以量化的標準?如果在愛里感受到真正的安全和舒適,那個給你舒適感和安全感的人就是你的“Mr Right”了。
產生沖突,就是不愛了嗎?
我們將談戀愛稱為“找對象”,這個接地氣的說法其實很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論:尋找伴侶其實是在尋找原生家庭中的伴侶模型。如果伴侶和自己的理想父母模板比較接近的話,那么往往這段感情更可能甜蜜幸福。
但是如果不那么接近,度過熱戀期后,很可能會產生沖突。這時候很多人都會有一種“好像沒那么愛對方”或“對方好像沒那么愛我”的感覺,這種感覺是真實的嗎?不一定。
這時,比起直接放棄,也許繼續磨合和探索會更有益。兩個人的親密關系出現問題,可能是性格、觀念、行為上有差異,也有可能在于第三方,比如彼此的成長環境、生活知識等。
完全沒問題的關系并不存在,跟伴侶有分歧、有沖突,不一定是件壞事。感情所出現的問題,可能也是一個契機,讓我們更好地去探索自己,也更好地了解兩人之間的關系。
一段好的戀愛關系不應該像師生關系一樣,充滿教導;也不應該像父子或母子那樣無條件包容和接納;而應該是互相成長、促進的過程。
“戀愛腦”需要治嗎?
有人戀愛時,會迅速進入“戀愛腦”狀態。能沉浸在愛的甜蜜中,本身是一種難得的幸福,但生活中,不僅僅只有親密關系。
一段好的婚戀關系,一定基于我們自身有完整的社交性,而“戀愛腦”除了自己會非常關注對方、愿意付出外,往往也會對對方產生同樣的要求。但伴侶的成長環境、興趣愛好、工作,大概率不會和你完全一致,Ta也會有自己的需求。
相愛不代表要成為連體嬰。如果能夠尊重對方的需求,而不是控制對方、改變對方,感情一定會更舒適,兩個人也能在關系中相互促進和成長。
在你自己進入“戀愛腦”的狀態、沖動的前一刻,至少給自己和這段關系一個邊界,給自己一種空間自由度,再去做決定和行動。
“恐婚”是害怕承諾嗎?
比起戀愛和同居,婚姻能使雙方的結合更加緊密。正因如此,越來越多人對婚姻是又愛又怕,感到遲疑甚至是恐懼,我們到底是在害怕什么?
首先,如果步入婚姻,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,我們會擔心自己的選擇過于倉促,害怕失去更好的機會,越是重要的選擇,我們可能越會謹慎。
其次,婚姻意味著我們會全方位地暴露在對方面前,我們不確定是否能夠完整地接納對方,也擔心對方是否能接受和欣賞那個真實的自己。
第三,相愛容易相處難,長期的相處難免會磕磕碰碰。當關系產生沖突時,我們會擔心自己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,害怕愛情最終消磨殆盡。
第四,婚姻包含著兩個家庭的結合,也有隨之而來的責任。我們不知道這個過程需要做出多少妥協和讓步,害怕在婚姻的束縛下失去自我。我們也會擔心,付出后遭遇背叛,或由于不可調和的矛盾,婚姻破裂。
所以,恐婚背后折射的是方方面面的問題。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恐婚,就要看清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。每一個恐懼的背后都有一個深藏的愿望,不管選擇結婚與否,我們都要看到真實的自己,才能建立真實的關系。
請永遠不要放棄愛與被愛。當你真正嘗過被愛情滋養的滋味,你就會發現,原來愛充滿力量,可以點亮人生。(《中國婦女報》)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