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3-03
□王志英
我把手機當電話用,是15年前的事;我用智能手機玩微信是75歲以后的事。
75歲那年,我感覺有點“老”,辦事也緩慢了,孫女丹丹就送給我一部智能手機,讓我“沒事了玩玩”,目的是“延緩衰老”,但我嫌“開機關機有些麻煩”,就扔在一旁沒用。
一次,我在廣場聊天。老朋友邵安勝問王育新:“微信可以加我嗎?”“可以?!蔽覇柹郯矂伲骸盀槭裁匆幽??”安勝說:“他天天唱戲,天天在朋友圈發視頻,我加了他好友,就可以天天看戲了?!蔽液闷娴貑枺骸拔⑿胚€有這功能嗎?”他說:“有。還可以看新聞,發文章,多著哩!”
于是,我開始學著使用智能手機。經過七八年,我微信里現在已有十幾個微信群、200多網友,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使用微信的樂趣。
全天候的“劇院”。視頻、抖音滿天飛,清唱的、聯演的、獨唱的,還有許許多多創新的,特別是那些唱戲的,字正腔圓、情濃韻美、吐字清晰、聲情并茂,令人感嘆不已!
微信也是一種投稿工具。微信信息輕輕一點就能閱讀,與郵箱相比,微信更快捷、更方便,我常用微信給編輯們發送稿件。
微信更是我的老師。我加入了不少文友交流群,關注了一些文學公眾號,還加了一些文友的微信,如一葦、呂廷杰、楊星讓、曲周發、盧云峰等。他們發表了不少作品,我起碼能讀三分之一,特別是楊星讓、呂廷杰的作品我篇篇必讀,從中汲取了不少養分。
微信還是我與文友交流的平臺。在微信上我經常和文友交流、修改稿子、翻譯古文,雖然身處幾十里以外,卻如同在一個屋檐下工作。特別是和劉學基、武安亭、雷永元等合寫文章的時候更是如此。如果有什么疑問,還可以通過微信視頻電話溝通,太方便了。
微信同時也是一個信息庫。除過網友在微信中轉發的新聞外,微信上還有不少新聞媒體公眾號,如《運城日報》《運城晚報》,特別是《運城晚報》,信息量大、更新快。我原來是搞宣傳工作的,特別愛看新聞,一有空就打開微信看新聞。
微信還能收付款。用微信付款,我原來不會用,也不敢用,怕付錯了引起麻煩。后來,我在市場上買了幾斤菠菜,要付幾塊錢。我與攤主商量好,想用微信付款,如果付錯了就重來。一試,成了。這下我膽子大了,就一直用微信買東西。攤主見了,問我多大了?我說:“80多了?!比思邑Q起大拇指,贊揚我:“您這么大年紀還會用微信付款,了不得!”聽了他的贊揚,我十分驕傲?,F在,不管走到什么地方,我都只裝一個手機,不帶現金。
微信的功能還在更新,我仍需繼續學習,不斷努力,才能趕上時代潮流,才能做到“一部手機走遍天下”!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